突破消费分享、时尚美妆的平台认知,学做菜、学穿搭、旅游攻略、婚礼发言.......小红书俨然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百科全书”,其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企业本身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好。
然而,事物皆有两面性,小红书的火热也是如此。看似一片欣欣向荣背后,是不是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呢?
“自恰”搜索:内容丰富性拓宽平台流量池当使用一个平台能够成为大众生活习惯的一部分,那么其在商业价值以外一定是实现了足够大的社会价值。
微信的社交功能如此,美团的本地生活如此,支付宝的金融服务也是如此,他们都具备相应的社会性。如今看来,小红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去演变。
作为以内容发家的平台,在其他平台还在卷于优质内容、卷于争夺优质创作者或者网红的时候,小红书的平台流量价值却在不断上涨。
从消费端来看,当今社会年轻人习惯于“被种草”,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被小红书上的内容说服进而产生消费,因为小红书上集聚了一大批涉及不同领域的优质KOL,他们和抖音带货主播类似,在某种程度上在对应的群体中具备一定的权威性,他们在各自擅长领域的经验分享具备较高的借鉴学习价值,可以影响到群体的消费选择。这其实是当今社会新消费环境的一大特征,小红书也逐渐成长为现代年轻人生活指南,这其实就是小红书“社会性”的一个体现。
而在充当生活指南的过程中,小红书逐渐演变成“种草内容+搜索”的运营模式,而这其实是一种平台成长的“自恰”。搜索功能的强化,本身其实也是完善自身服务机制的过程。
从生活方式来看,装修、穿衣、做饭等诸多场景,小红书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百度的作用,越来越多人开始习惯想知道什么就去搜小红书。而且,在这些领域上,小红书如今的搜索价值或许要大于百度。
虽说小红书如今的内容面更广了,但跟百度比起来还是只能算是“垂直细分”。可垂直,往往意味着更专业。广大用户在特定搜索需求内,通过KOL过滤可以更快地帮助自己找到答案,不至于被各种无效内容所拖累,这也是传统搜索引擎的弊端。
此外,小红书之所以能备受广大年轻群体青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生产的内容足够优质和稀缺,能够让他的受众信服。长此以往,搜索的网络效应也会彰显,因为当用户持续得到高价值的搜索反馈,使用粘性自然也就比较高,逐渐形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事实上,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垂直内容领域的搜索其实是在帮助我们提高搜索效率。小红书如此,类似的还有抖音、微信搜一搜等,他们在垂直场景当中去完善百度、360等主流搜索引擎的短板,本身其实具备相应的社会意义。
而在社会价值提高的同时,自身商业价值也会得到延伸。就像张一鸣曾经说过的那样:“如果没有搜索场景的拓展和优质内容,今日头条的增长空间可能只剩4000万DAU。”
如此看来,小红书搜索功能的壮大,其实也是平台在“自恰”中突破原来的天花板。
磕磕绊绊的商业化之路:成于内容,困于内容?有的人做搜索,可以为自己其他业务导流。就像微信,服务的是整个腾讯系产品和服务。
而有的人做搜索,或许只能给别人做流量“管道”。用户在被种草后,选择去淘宝、京东、拼多多甚至抖音上面进行消费。
没错,这位服务大众的流量“打工人”就是小红书。因为小红书是内容平台,没有那么大的商业生态,这种先天性差距或许很难通过努力去弥补,关于这一点我们倒没必要特别苛刻。
不过,小红书自身在努力去寻找解决方案。小红书的收入主要由广告和电商两部分构成,但呈现明显的“偏科”特征。广发证券此前曾发布研报,2022年小红书80%的营收源于广告业务,其余大多为电商业务;2023年广告收入占比小幅下降,但依然占到了总营收的近80%。
看得出来,电商这条“腿”,小红书走得并不好,目前给人的感觉似乎依旧是营收结构单一。
而电商方面,有消息称,小红书在关闭小绿洲、福利社等自营电商布局之后,开始整合电商业务与直播业务,组建了全新的交易部。这似乎也说明,小红书自营电商的尝试可能是以失败告终了。
内容平台都想通过电商变现,可没有几个能折腾好的。用户愿意被平台内容种草是一方面,但真要用户在平台完成消费那就是另一门学问了。相对于淘宝、京东、拼多多这样的成熟电商平台,内容平台做电商在供应链等方面差得太多。别人花了好多年跑出来的供应链、物流、仓储、售后等行业“内功”,短时间想弥补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且话说回来,现在电商江湖,价格战堪称惨烈。当行业快速发展时,你好我好大家好,可以有很多入场券,就真的是猪站在风口上也能飞起来。当时淘宝、京东、当当、唯品会、蘑菇街、宝宝树等,各种综合电商以及垂直电商甭管体量差距大小,都可以有自己的存活空间。可当行业饱和,行业内卷时,彼此之间就开始肉搏,新玩家除非真的有老玩家不具备的特别稀缺的竞争优势,否则光靠模仿别人的运营模式很难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此外,广告收入方面,广告是经济的晴雨表,经历了三年“口罩”大病初愈,现在恐怕依旧处于康复期。而且“口罩”只是“黑天鹅”,宏观层面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才是关键,从个人到企业似乎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最直接的影响或许就是广告投入小了。虽说小红书依旧是商家种草的利器,但如果整个盘子广告投入小了,那么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而且,把收入“鸡蛋”都放在广告这个“篮子”里,终究是不太妥的,小红书还是要开辟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过去自营电商的探索可能不太尽如人意,但电商依旧是要做的,这是一道必答题。只是发力的方法和手段与之前有所不同罢了。至于新模式“买手电商”究竟如何,我们姑且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跌跌撞撞的上市路:估值易变,IPO难封?关于小红书,我们似乎总能听到关于他的上市传闻,可最终似乎不是被辟谣了就是再没后文。
而在这一过程中,小红书的估值似乎也是一跌再跌。尤其是在自营电商的故事没有讲好之后,小红书或许急需在商业化方面进一步证明自己。
只不过电商层面先不说,内容基本盘或许也需要引起小红书的注意了。
最近二姐在跟朋友交流时发现,不少小红书的元老级粉丝似乎感觉小红书变得不那么酷了。
二姐的同事孙雯(化名)表示:“现在小红书有些内容弄的分不清到底是分享的内容还是广告,没有原来那么纯粹了,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生活分享社区了。除此之外,虽然自己有刷小红书的习惯好多年了,但现在越来越有一种自己被困在“信息茧房”的感觉。”
信息茧房这件事,没意识到时可能还是越刷越爽,一旦意识到了这一点给人的感觉会非常不好。
二姐这位同事,真的用小红书好多年了,周围不少同事都是被她安利的。这种老粉对小红书的感觉,或许也是现在平台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种草其实有传播“知识”的意味,偏向中立。而当你商业化过于浓厚,平台的分享内容、种草内容,给人的“广告感”也会更加强烈,销售感更加明显。事实上,不少内容平台商业化过程中,都会面临商业化与用户体验这一二律背反。过度商业化一定是会伤害用户体验的,这一点毫无疑问。当商业色彩强烈了,用户留在小红书的时间或许就会下降。
优质内容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点或许是有的,但小红书似乎还没找到,而这可能也影响到了其IPO的步伐,小红书自身对现在的估值肯定也不甚满意。
急需商业化的小红书,此前选择寻求春晚舞台发力春晚营销,只不过不是谁都有微信当年的红包王炸,最后的效果可能也并不尽如人意。有媒体报道称,在春晚过后,小红书内部对于春晚营销投放策略并不满意,并且针对春晚广告整理复盘报告。具体真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想必不会是空穴来风。而且从宏观层面来看,春晚营销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作用以及吸引力或许真的没那么大。
生活不易,冷暖自知。
一面是用户量、活跃用户数等亮眼指标的蜜糖,一面却是商业化进程步履维艰、IPO迟迟难以成行、企业估值不断下跌的苦果。
谁都不能永远经历的都是顺风局,对于小红书而言,现在也远远称不上是逆风。只不过要想让自己接下来走得更稳、走得更远,真的需要在商业化层面讲好自己的故事了。
买手电商会是小红书商业化的答案吗?